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程序客户端、服务器端开发(RESTful API)的相关经验。
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和开发,目前为哈工大博物馆开发的小程序 HITMers 已经进入测试阶段,马上就要发布正式版啦!在此特意总结一下相关的经验,也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客户端: HITmers
客户端算是比较简单的一部分,主要就是 UI 设计和逻辑交互两大块。
使用 UI 库
在 UI 这块刚开始只是使用官方的一些组件,但后来发现大部分组件使用起来需要设置比较多的 CSS 属性,支持的操作也比较少。后来了解到了一些使用自定义组件功能开发出的 UI 库:
由微信官方设计团队开发,缺点是很久没有更新,到现在为止的重要 commit 停留在 2017 年 6 月前后,所以不打算使用。
由有赞维护,非常活跃,不断在增加新的组件。因此我考虑选用赞 UI 的这些组件为基础进行开发。
在我开发到一半的时候,有赞将赞 UI 改名 Vant UI,新的 Vant UI 看起来比原来的赞 UI 确实要好许多,不过目前有一些组件还没有,比如 dot
类型的 loading 组件、dialog 组件等。
组件的使用非常简单,建议直接将 Vant UI 的源代码克隆到本地,然后在开发者工具里面运行起来或者直接用手机微信搜索『Vant 组件库演示』运行,看到合适的组件就可以在 example/pages
文件夹下对应组件的目录里面看一下使用方法。
比如经常用到的 cell
组件,展示箭头的示例代码如下(使用时一定不要忘了在 json
文件中引入相应组件):
<demo-block title="展示箭头"> |
可以看到,只需要简单的设置一个 is-link
属性就能展示箭头,这非常简洁。如果需要了解全部属性的话,可以查阅官方文档。
后续如不作说明均使用 zan-ui
和 van-ui
代表着两个组件库。
封装 Toast、Notify
使用 van-ui 的 Toast 和 Notify 都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在 json
中引入组件,然后在 wxml
中添加一个 <van-toast id="van-toast"></van-toast>
或 <van-notify id="van-notify"></van-notify>
元素,后续在 js
中展示 Toast 或 Notify:
import Toast from '../van-ui/toast/index'; |
为了更高效地展示 Toast 和 Notify,封装一个 util.js
:
import Toast from '../van-ui/toast/index'; |
可以在页面 js
里面调用封装好的辅助函数:
const util = require('../../utils/util'); |
Promise 异步请求 & 请求错误处理
小程序提供的异步 API 都是采用回调的形式处理结果的,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代码不够整洁,层层嵌套的代码将变得非常糟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Pyramid of doom。
wxPromise 实现了所有回调转换为 Promise。其核心思想非常简单: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在回调 success 时 resolve,fail 时 reject:
// 把普通函数变成promise函数 |
除了使用 wx.pro
简化代码结构,我还发现每次 wx.pro.request
之后都要调用 .catch
来检查是否出现错误来通知用户,请求没有错误的时候也要校验是否出现错误状态码 4xx
,重复地书写这写代码非常没有必要,因此将其封装进 requests.js
中:
// 错误处理函数 |
国际化
小程序国际化已经在 微信小程序语言切换 中有过介绍了。
另外,相信读者在看到上一部分请求的封装时已经看到了 globalData.language
而不是 wx.T.getLanguage()
,这是一种更加简洁的方式。我们在每次修改语言时都更新一下 globalData.language
,调用 requests.js
时也会相应跟着改变。原来的 event.on('languageChanged', this, this.setLanguage);
还是需要保留的,这是为了每次修改语言时调用未 onShow 的页面的 setData
修改其页面数据。
关于 globalData
:
小程序中的 globalData
在任何页面都可以修改,在其他页面访问时也会实时更新,建议将一些全局信息存到 globalData
中方便使用,还可以将 globalData
存储到用户缓存,下次加载时恢复。
globalData
时常更新,如果要使用 globalData
中的值进行数据绑定,最好在页面 onLoad 或 onShow 时 setData
而不是单纯地将 data
里的数据委托到 globalData
上。
请求域名设置
在开发模式下,使用本地运行的 Node.js 监听地址作为 request 域名,在生产模式则使用真实的域名。
let host; |
服务端:HITMers-node-js-server
刚开始入门的时候一直在使用腾讯云 wafer 解决方案,随着开发的进行,发现一些问题:
-
客户端、服务端代码在同一个项目里面,而客户端是网页 js,服务端是 Nodejs,两者有完全不同的库,比如客户端无法使用
await/async
、Buffer
、process.env
、npm 安装依赖等等。 -
效率极其低下,每次写完服务端代码需要『上传 -> 安装依赖 -> 重启』 2 -3 分钟,遇到错误还得远程调试,连接过程更是长达 1 分钟左右。
-
只能通过 phpMyAdmin 连接数据库,knex 的 migration 功能无法实现,这意味着测试数据的添加必须直接修改服务端逻辑代码!
经过长时间的开发、不断查阅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
Koa + Knex
现在主要流行的服务端一般都是采用 RESTful API,最经典的就是 GitHub API v3、豆瓣 API 等等。RESTful 使用 GET、POST、DELETE、PUT 等 HTTP 动词表示进行什么操作,而请求路径一般只包含名词。强烈推荐仔细读一读 Building a RESTful API with Koa and Postgres。另外还有一套状态码的规范,这些可以随时 Google。
由于刚开始使用的 wafer,也就延续了 Koa 框架和 Knex query builder,主要使用了 Koa 的中间件功能添加一些路由,knex
则用于查询修改数据库,支持 MySQL、Postgres 各种数据库,不用了解太多 SQL 语言就能轻松上手,遇到不会的随时查阅 knexjs.org。
关于 Koa 的上手推荐读一读 Koa 框架教程,『中间件』是在 Koa 中用到最多的了,及其简洁。
在使用 Knex 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是 SQL 相关的,除了要查阅 Knex 的文档以外,可以再看看 SQL 相关的内容。比如说中文字符串需要用到 .collate('utf8_unicode_ci')
就需要看看 MySQL 的文档到底有哪些可用的字符集,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测试优先
测试非常重要,我一般是一边测试一边写文档。首先写好测试文件,运行 npm test
不通过之后,然后再写相关的实现代码,如果遇到错误了就需要使用 Postman 这样的工具来帮助调试,顺便把测试用例加到 API 文档中。
测试使用的是 mocha
、chai
、chai-http
。
npm test
:
node ./node_modules/mocha/bin/_mocha --timeout 10000 |
开发环境 & 生产环境
两种环境的部署已经在 GitHub 里面的 README.md 写好了,在本地部署开发环境效率会高许多。在安装 Nginx、php、MySQL 的过程中 Nginx with PHP and MySQL on Windows 7 的帮助很大。在 package.json
中定义了 npm run dev
的命令:
nodemon --inspect --config nodemon.json src/app.js |
--inspect
参数用于在 chrome://inspect
中连接到 Node.js 进程进行调试。
由于我使用的 MySQL 版本是 8.0,在运行 Knex 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关于授权机制 caching_sha2_password
小问题,我在 Stackoverflow 上总结了一下解决方案。
生产环境使用的是免费的 Heroku,它提供免费的 Postgres 数据库是唯一靠谱的数据库(其他如 MySQL 限制数据库连接数、数据库大小 5M 等等)。最棒的是 Heroku 支持自动构建,与 GitHub 仓库关联之后可以像 Travis 一样针对每个 commit 进行构建。唯一的缺点是在国内访问网速有点差。但是可以通过使用 Heroku 的自定义域名功能,并使用 360 网站卫士 给网站加一个 CNAME 记录解析到 Heroku 应用域名(例如:hitmers.herokuapp.com),再上传自己申请的 SSL 证书就可以开启 https。实际测试 360 网站卫士可以很好地加速对 Heroku 的访问速度。
在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私密性的环境变量(密码等等),可以借助 dotenv
将这些变量存在 .env
文件中并让 git ignore 掉。生产环境在 Heroku 后台中添加上即可。
另外 Heroku 在运行 Node.js 时注意监听端口一定要使用 process.env.PORT
,这是 Heroku 预留的环境变量,如果尝试监听在其他端口会运行出错,参见这篇帮助。
授权机制
虽然说小程序发布之后是闭源的,但实际上小程序包文件 wxpkg
是存储在 /data/data/com.tencent.mm/MicroMsg/.../appbrand/pkg/
之下的(安卓机型),而且解压之后经过一些处理源代码可以得到很好的复原,GitHub 上已经有了获取任何小程序源代码的项目 wxappUnpacker,我经过测试发现是完全可以复原源代码的,因此将 API 域名路径保密(比如使用 domain.com/v1/qwedcdgrtrfdss!@#de 作为 API 路径)防止非法数据访问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为了防止数据泄露,我们需要验证用户信息。一种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token 进行验证,HITMers 借鉴了 Securing Node.js RESTful APIs with JSON Web Tokens,基本思想是每次登陆返回给用户一个 token,以后用户每次发送请求都需要提供这个 token,否则返回 401 Unauthorized
,这在 Koa 中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只需在所有 API 之前都加上一个 verify
中间件。
Travis-CI & Coveralls
Travis 持续集成很重要,能够确保之前的功能没有被破坏,Travis 的配置主要在 MySQL 的配置上有点问题,参见 issue。为了数据库中的 date_time
跟本地调试结果一样,还要设置好时区为 Asian/Shanghai
。其中还用到了一些 Knex migrate 和 seed 的命令初始化数据库加入测试数据,参见 package.json 中的 knexinit
命令。
Coveralls 用来反馈代码测试覆盖率,配置过程参考了 Node + Mocha + Travis + Istanbul + Coveralls: Unit tests & coverage for your open source project。
总结
开发完整个项目,发现主要是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我到现在还在不断学习中。刚开始真的毫无头绪,不知不觉就慢慢地缕清晰了。还是要多写代码、多看别人怎么写的、再看看别人的文章掌握以下设计思想,效率就能够提高很多。